地球的自述(6篇)

时间:2024-09-25 来源:

地球的自述篇1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的身上还没有氧气,没有动?植物,更没有人。后来海洋产生了氧气,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我想,我终于有好朋友啦,可是,事情和我想的阴差阳错:人类不但不保护我,还随意的破坏我,这使我很伤心。

在我能发出氧气时,我的身上就穿上一层绿一块、蓝一块的大外衣。不久人类就诞生了,到了二十世纪,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美丽的花衣服变成了又脏又臭的灰衣服,我身上被人类称为“火山”的东西不断爆发,我的视力也从原来的60度变成了36000度,还经常头晕、恶心,记忆力也不行了。

早在十九世纪40年代,人类就有过一次可怕的鸦片战争,到了二十世纪初,又发生了一次世界大战,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这些战争使我的皮肤裂开,痛极了。

现在,人们还经常厮杀,使我头破血流。人类为获取耕地,乱砍滥伐;发展工业却不注意环保,许多工厂向河流、海洋投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渣,造成严重污染;人们向天空排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层被破坏,紫外线乘隙而入,一些生物的生存发展受到限制,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人们呀人们,如果这样下去,你们将不能生存,我也会更快地走向死亡。保护地球环境吧!

地球的自述篇2

时间与物体

个别物体静止时,时间不静止,时间继续流动;个别物体运动时,时间流动。假设所有物体静止时,我们无法描述时间。时间是一万年或一分钟时,所有物体都不发生变化。当有一个物体运动时,我们可以描述时间。我们通过时刻描述时间的。我们通过运动描述时刻的。(我们也是通过不同的时刻描述运动的。)

时间的平等性

运动是相对于静止而言的。运动通过参照系描述另一物体的运动。通常我们把所选参照系认为是静止的。是一个起点,是一个标准。通过参照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参照系与物体之间的运动差距是不变的,相对于参照系与物体是一样的。运动是相对的。无论参照系看物体,物体看参照系,运动差距是不变的。例如a看b速度v,b看a速度是v.速度方向或许不同,但速度值相同(或加速度)。

运动的物体都有自己的时间。选择参照系描述物体的运动的时候,也选择参照系描述物体的时间。参照系与物体之间运动差距的不变性,参照系看来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与物体看参照系所用的时间相等。

不同的运动状态的物体所以的时间与参照系的时间相等。不同的运动状态的物体所以的时间相等。不因物体运动的快或慢而不同。

为什么钟表能表示时间?钟表表示的是谁的时间?为什么能用钟表表示所有的物体的时间(不同的速度)?

静止的物体描述运动的物体的时间就是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在空间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越短。时间是平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物体的时间(钟表),描述其他物体的时间同时描述其他物体的时间。

时刻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表示时刻。物体在空间的任何位置都处在时间中。物体在空间的任何位置都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上。物体在空间运动具有向外性。物体在空间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时间是一样的。例如光,经过相同的空间所用时间相同。物体在空间的不同位置时一样。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性质。惯性保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因物体在空间的不同位置而不同,不因物体在时间的不同时刻而不同。

所有的物体处在同一时刻

同一物体可以处在不同时刻,物体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就不能同时处在时间的另一时刻。物体处在空间的某一点,不能同时处在空间的另一点上,物体处在空间的某一点时,是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上的。

不同物体处在同一时刻。例如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两物体。地球运动到某一位置代表地球处在某一时刻。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两物体不因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都与地球处在同一时刻。

不同物体处在同一时刻。例如地球和火星。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对应时间的不同时刻。火星处在空间的不同位置处在(对应)时间不同时刻。地球与火星处在同一时刻吗?假设地球与火星处在不同的时刻。地球处在某一时刻,火星处在这一时刻的以前或以后的某一时刻。

火星不能处在时间的(两个时刻)不同时刻上。地球处在某一位置时,处在时间的某一时刻上,处在不同的位置,处在时间的不同的时刻上。火星同。地球处在某一时刻与火星处在这一时刻以前(或以后)某一时刻相对应。地球处在‘某一时刻’以前的时刻时火星处在‘这一时刻以前的某一时刻’以前的某一时刻,两时刻相对应。地球处在‘某一时刻’以后某一时刻与火星的某一时刻相对应。

地球处在某一时刻时,不能与火星处在不同时刻的任意两个时刻同时对应。地球处在某一时刻时,只能与火星时间的某一时刻相对应。地球处在某一时刻时,处在空间的某一点;火星处在某一时刻时,处在空间的某一点。我们说地球处在空间某一位置时,同时火星处在空间的某一位置上。

等效原理读与想

什么是非惯性系?我们说如何定义非惯性系的?如果要找出非惯性系,首先找出惯性系。非惯性系是根据惯性系来说的。

我们知道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是不同的,那么两者有联系吗?爱因斯坦找到了其中的联系。一就是等效原理。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二,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惯性系。我们主要说说这一点。什么是惯性系?不要说我们找到了惯性系,我们分析一下,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系是什么参照系?自由落体系本身是一个加速系。就是说一定条件下引力场中的加速系就是惯性系。我们这里找到的惯性系与我们‘根据惯性系而言的非惯性系’中的惯性系不是一类惯性系。

为什么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系就是一个惯性系呢?引力与惯性力等效,两者相互抵消。在自由落体系中的物体,在自由落体系中的观察者看来,物体处于惯性状态不受外力。此时我们无法区分物体是处于惯性系中还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先分析一个物体的情况)原来,引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惯性力也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当引力与惯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在惯性系看来,物体受力加速运动时,在非惯性系看来,物体处于不受外力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称惯性状态。。我们可以把此时的非惯性系当作惯性系。

引力是力的一种,惯性力与引力能相互抵消,那么惯性力与力能相互抵消吗?我们认为一样。当力与惯性力相互抵消时,在惯性系看来物体受力加速运动时,在非惯性系看来,物体处于不受外力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例如惯性系中人托着一个物体加速运动,我们分析这个物体。在加速系中,物体对人不产生力。

在惯性系中,火箭对惯性系一个力,自身加速向上运动。在加速系看来,火箭处于惯性状态,惯性系受到一个惯性力。

受力的惯性系的问题。

引力场中的自由落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惯性系。相对于此时的惯性系的加速系:一,就是引力场中的惯性系(不是等效);二就是引力场中的加速系。

惯性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施力物体。

态或静止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地球的自述篇3

大家好,我叫地球,我身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都是我的儿女。听他(它)们说,在茫茫宇宙中,没有第二个像我这样存在着生命的星球,就连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痛迹的火星,也因为缺水、缺氧、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而被科学家排除了。从这一系列的事物中,足以说明我是多么的珍贵呀!可以说,如果没有我,主没有我身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以及人类所拥有的极高的智慧和才干。虽然人类拥有极高的智慧和才干,但是我现在最担心的仍然是人类,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会让我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我失去了生命,那么我身上的生命都将消失。

就拿乱砍树木来说吧,我想大家都知道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如果没有了植物,那么人类也将生存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植物。

衣服和裤子破了可以补,桌椅坏了可以修,鞋子脏了可以洗刷,人生病了可以去医治,可万一我生病了呢,那可就是无药可治了。人类—我的好儿女,为了你们的母亲的皮肤不再干燥,请不要再砍伐树木;为了你们的兄弟姐妹不再自相残杀,请不要毁掉他(它)们的家园,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为了你们的未来,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我请求你们不再再做傻事了,好不好?

每一个具有爱心的小朋友,求你们快救救我吧!如果你们不知道该怎样救的话,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首先就是要保护好环境,让我的身上从此以后不再有沙漠;多植树,让树来吸收二氧化碳,让我重新现出美丽健康吧!

地球的自述篇4

1、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这一现象描述的是()A、文化的地理差异B、服饰的地理差异C、体育的地理差异D、饮食的地理差异2、地图的三要素是()A、方向、比例尺、图名B、图名、比例尺、图例C、图名、方向、比例尺D、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3、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A、B、C、D、4、图幅面积相等时,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大小说法正确的是()A、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大B、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详细C、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D、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5、在地理上用字母表示经纬度,习惯上用S表示()A、东经B、西经C、南纬D、北纬6、地球上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A、地轴B、赤道C、本初子午线D、180°经线7、关于某地(25°N,98°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B、东半球、南半球、中纬度C、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D、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8、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20°W,160°E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0°经线和180°经线9、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A、自北向南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东向西10、中纬度是指()A、0°~30°B、23.5°~66.5°C、30°~60°D、60°~90°11、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海洋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四分之一陆地12、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多②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③东半球比西半球陆地多④东半球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13、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的两个大洲是()A、亚洲和欧洲B、非洲和亚洲C、欧洲和非洲D、南美洲和北美洲14、面积和最小的洲是()A、亚洲、南极洲B、北美洲,大洋洲C、亚洲、大洋洲D、南美洲,欧洲15、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基本类型()A、平原、山谷、盆地、鞍部、丘陵B、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C、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D、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平原16、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B、海底地形比较单一C、海底最浅部分是海沟D、新生海底诞生的地方以及火山活动最激烈的地方是洋盆17、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谷的是()A、①B、②C、③D、④18、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19、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列,依次是()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D、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20、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A、大地构造学说B、大陆漂移假说C、海底扩展学说D、板块构造学说2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①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22、世界上的平原是()A、亚马孙平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3、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米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米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D、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24、关于地球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B、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D、赤道半径为6357千米25、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A、高原B、山地C、平原D、丘陵

地球的自述篇5

此人就是时年刚过40的翁述正。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后回到台湾搞建筑,盖房子,业余时间喜好骑马和打高尔夫,一度接近专业水准。正是这种业余爱好,让他发现了商机。

天时地利人和“桂林山水”上马

建筑商信“风水”,特别讲究天时地利:天时者,时机也;地利者,自然环境也。翁述正是怎样抓住时机,选好地点,得到“天时地利”的呢?

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冰封解冻,大批台商奔赴大陆投资经商,他们首选的落脚点,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那里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产业结构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但在翁述正看来,作为体育休闲产业项目,更看重的是自然环境。在考察过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休闲设施和高尔夫市场之后,又在大陆辗转各地,他最后情有独钟地选择了桂林,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二个起跑点。

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90年代初,大批台湾游客蜂拥而至,对台湾人的族群生活方式有透彻了解的翁述正,一方面看到了桂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又知道台湾游客到了桂林之后的所欲所求,同时更清楚在一个著名旅游胜地建一个高尔夫球场给当地市场和投资者所带来的双赢效益。于是,在这个当地人还不知高尔夫为何物的桂林,他把“桂林山水高尔夫”的目标客户,首先锁定为到桂林旅游的台湾人,而不是本地消费群体。只有熟悉高尔夫市场特性的投资者,才能把超前眼光和务实目标相结合,敢于在人们不认可的时候抓住机会。

“什么是高尔夫?”

“既然是以台湾人为对象,为什么不在台湾搞高尔夫?”

“你种的那些草,能喂牛喂羊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翁述正不论是对当地官员,还是对项目地点的农民,都重复解释过无数次:“我们就是在荒地上种草,然后在草地上打球。”人们没接触过这玩意儿,看不清这个项目的未来前景,不知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知道高尔夫球场的草连牛羊都不吃,能有经济效益吗?所以,如何让人们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念,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是翁述正面临的最大困难。为了解决人们心中的疑虑,他花费了极大的耐心,以及很长的时间,并最终依赖实践的证明。

落户桂林只是第一步,找到最佳地点,才是关键所在,翁述正为此走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力图找到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完美结合点。桂林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漓江,照理说在漓江边建个高尔夫球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但细心的翁述正发现此段漓江的高低水位差在15米以上,如遇特大洪水,将有灭顶之灾,此乃“风水”不尽人意,于是放弃。最后终于在近郊尧山觅得“风水宝地”一块,开始了项目的建设,时间是在1992年。

保护环境顺乎自然

翁述正既是开发商,又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认为搞高尔夫球场的人“最需要讲人性道德”,指的是开发商在一个高尔夫项目的全部设计、施工以及日常养护过程中,要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农田为原则,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否则项目一定失败”,没有15年的经验教训,他不敢下此断语。

一开始,翁述正按业内流行的聘请名家设计的作法,请了美国、日本、泰国等地的高尔夫球场设计专家,来到桂林,一起探讨研究设计方案,结果却感到他的理念和专家们说不到一块儿去。名家喜欢玩“大手笔”,动辄开山炸石,搬动几十万上百万土方毫不在乎。在翁述正看来,“土方量越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大”。于是他决定依靠自我,充当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凭着他在台湾从事建筑近20年练就的功夫,完成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设计还不算是难事。这样,他掌握了球场设计的主动权,把自己的环保理念付诸实施,还节省了大笔设计费用。

有些地方搞高尔夫球场,几乎是先把2000亩地推平,再用人工堆砌出一些丘陵斜坡,称为“造型”,绝对是把原来的地形地貌弄得面目全非。翁述正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原貌,尽量不破坏环境”,把土方量减到最少,树木能保留的尽量保留,绝不乱砍滥伐,在水景第4洞球道中间独立的那棵老树,就是最好的例证,是“山水”的经典之作。

外界认为高尔夫球场肯定会占用大量农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高尔夫球场完全可以建在荒山野岭、沙漠海滩。桂林山水高尔夫就是利用荒地建造而成,没有占用农田,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保护了农业生态。在球场工作的300多当地农民,都还有自己的责任田,每逢农忙时节,都能获假分批回家插秧收割。农民们在球场工作,每月有固定工资,解决全家人的温饱不成问题,种田成了额外收入。令翁述正感到欣慰的是,作为把高尔夫引进广西的第一人,他创办的“桂林山水高尔夫”十几年来给当地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现在就连附近村里的大妈大嫂,都能操着纯正的英语说“嗨泰特力斯(Titleist一个美国品牌)”,向人们兜售二手球,做起高尔夫生意。

能专心就能成专家

从1992年到现在,翁述正一头扎进桂林,已经15个年头过去,在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堪称专家,为此他付出了十几年的宝贵时间,把大量心血倾注到整个球场的一草一木。他对自己球场的了解,似乎到了天人感应的地步,“有时我会梦见这个洞的球道草在哭,那个洞的果岭草在生病。”仿佛那些小草就是他抚养的芸芸众生。醒来以后到现场一看,往往真有其事,梦中所见的草坪,不是有病虫害,就是缺水烂根,然后赶快给草“治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小草短暂的生命周期和脆弱的生命力,给高尔夫球场的养护工作带来了数不尽的难题。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生长的草,能够既耐寒,又耐暑,既耐涝,又耐旱,始终保持翠绿。因此,也没有哪位草坪专家,能够解决全世界所有高尔夫球场的草坪问题。偏偏那些球场工程师所追求的,就是草坪能四季常青。

翁述正在这个问题上不崇洋迷外,他认为,“夏威夷的专家到了桂林未必是专家。土壤、气候、环境、温度等等,诸多因素都不一样,照搬美国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自己必须成为专家。而只要你干一件事情钻进去,有持续力,你就能成为专家。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琢磨了5年,经过多次试验之后,他最终还是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解决球洞区(又称为‘果岭’)冬夏两季的用草问题,那就是每个洞设置两个果岭,分别种植冬季草和夏季草,两个果岭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桂林这种四季分明的地方的果岭表面质量。好在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留了“双果岭”的地方,所以方案顺利实现。现在“双果岭”已经成了桂林山水高尔夫球场的特色之一,无论什么季节去,都可以看到绿茵茵的草坪,一片生机景象。

对于自己呕心沥血建造的球场,翁述正坦率地说,满意度只有60%,刚刚及格,还大有改进的余地。他每天都下球场转来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到种花割草,大到改造球道,他都事必躬亲,力求完美。在建完了充分体现桂林山水画风格的山景9洞和水景9洞之后,翁述正又突发奇想,在群峰环抱之中,再搞了个石景9洞。客人在那里打球,犹如在一个放大了一万倍的盆景里行走,个中滋味妙不可言。

地球的自述篇6

一、全球最大尺度的区域差异

1.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经常在导课时让学生观看: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面貌的视频,然后问学生:“地球为什么被称为“蓝色星球”?待学生作答后,却很少有教师思考问题的内在逻辑。学生早在历史课上了解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甚至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地球上海洋面积广大,是个蓝色的星球”。上述问题的提出缺少对学生地理思维品质提升的关注。实际上,教师应提出的问题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只有渗透区域差异的思想,才能打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及意义

区域空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区域分析研究的方法大同小异。在分析空间分布差异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是教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区域比较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方法的灵活运用,可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如本节课对于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首先应定位,其次看形状;如果运用数据,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探究如何证实:“无论怎么划分半球,世界的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这一推论。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海陆分布不仅是会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地理事物的这种分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地球的面貌进行想象。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面貌,并借助地球仪和地图思考“地球表面最突出的特点或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差异性(最不均匀的特征)是什么”来引入正题是切实可行的。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此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利用地理工具,通过视频、地球仪、地图建构地理表象,并在理性的梳理和想象的结合下,重新整合,让学生明确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部分教师还设计“数珠子”活动,即用红、蓝色小珠子分别代表陆地与海洋,将其粘在地球仪的陆地与海洋部分,把学生分组,各组对不同半球(如水陆半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珠子计数并列表统计所占比重,计算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得出“七分海三分陆”的结论。

通过上述三个角度对海陆分布与区域差异思想关系的分析,不难发现,世界海陆分布是向学生渗透区域差异思想的极好素材。让学生从认识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最大尺度的区域差异开始,到回顾对大洲、大洋的认识,再到对国家、地区等地域性特征的认识,这种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渐变过程,恰好反映出差异是绝对的,一个地区内部也存在差异。当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为更小的区域时,则可进一步讨论区域间的差异。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尤其是理解“区域联系的重要环境基础是由区际差异产生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渗透区域差异思想的教学案例

案例1初步感受“最大尺度的区域差异”

教材中直接用两个半球示意图向学生简单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并没有强调其间蕴含的空间尺度和区域差异的思想。为突破原有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考虑,将引课与区域差异思想的渗透结合起来,可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往往看不到地球的全貌。正如苏轼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分别从不同视角看地球的三幅图片)

问题2:当我们像宇航员一样远眺地球――从太空中看地球,感觉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差异性是什么?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利用地图和数据,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是大尺度的区域差异,学生不易在生活中直接体验,要让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借助地球仪、地图、视频并结合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归纳,还要结合学生认知,从三张不同尺度的景观图片出发。问题1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分别给出“我们生活的周边景观图片”、“从飞机上看到的海岸线图片”、“从太空中拍的地球图片”,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建立起不同尺度看地球的空间表象,引导学生由小尺度到大尺度、从周边世界到太空远眺,并借助古诗的诠释,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的全貌,实现问题2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从不同尺度看到的景观不同,都存在差异,从而渗透区域差异的思想。

案例2归纳从不同角度描述海陆分布的方法

从不同半球认识海陆分布,其核心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海陆分布,怎样描述和用什么方法描述。目的是从特殊到一般,学会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地理工具的习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问题3:请观察地球仪,并阅读数据描述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特点,总结描述分布特点的方法。

问题4:用问题3总结的方法,完成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特点的相关学案。

问题5:有没有一个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的面积?请大家在地球仪上寻找。

问题6:填绘海陆轮廓简图,完成相关试题。

“空间尺度”思想的内容是指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按如下步骤完成:首先,从全球视角感知海陆分布:通过地球仪和中图版教材中“世界的海陆分布图”,明确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特点;其次,从半球尺度视角认识海陆分布:无论在哪一个半球,均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就海洋而言,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就陆地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从而理解海洋和陆地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第三,从世界海陆空间分布格局认识:全球海洋是相连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最后,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总结出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可从均衡性以及面积的大小进行归纳;再用此方法迁移运用到描述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特点,学会从不同半球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问题5,了解水、陆半球,引导学生得出:任意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通过问题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例举全球海水相连的实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出漂流瓶的例子、大黄鸭的来历等,通过生生交流,拓展视野,课后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更深入了解与“海陆分布”有关的内容。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任意半球,海多陆少,海水相连,陆散其中。

案例3海陆分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基础

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区域差异,它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在课堂环节设计上教师有意识地补充关于海陆分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进一步渗透空间观和区域差异的思想。

【地球的自述(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地球物理学(6篇) 2024-09-25

地球的自述(6篇) 2024-09-25

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6篇) 2024-09-25